10月5日,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領導人會議即將在西班牙格拉納達舉行。歐盟的
電池安全問題或將成為會議中談論的重點。
據環(huán)球時報9月17日報道,一份由歐盟輪值主席國西班牙方面準備的文件稱,除非歐盟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否則到2030年,歐盟在鋰離子電池和燃料電池方面對中國依賴程度可能堪比此前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
環(huán)球時報稱,一段時間以來,歐盟官員在多個場合提到減少或擺脫對華依賴的話題。對于歐盟試圖減少對華依賴,中方此前曾表示,中歐是伙伴而不是對手,雙方經濟聯系密切,有很強的互補性,中歐合作遠大于競爭。
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汪文斌此前表示,全球產業(yè)鏈供應鏈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市場規(guī)律和企業(yè)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出于政治目的人為設限,將干擾相關國際合作,影響產業(yè)鏈供應鏈穩(wěn)定,不利于產業(yè)發(fā)展,更不符合任何國家的利益。
汪文斌指出,中歐是伙伴而不是對手,雙方經濟聯系密切,有很強的互補性,中歐合作遠大于競爭。希望歐方客觀看待中歐合作,增進中歐共同利益,維護全球產業(yè)鏈供應鏈穩(wěn)定。
這份由歐盟輪值主席國西班牙準備的文件稱,由于太陽能或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特點,歐洲將需要能源儲存的方法,以實現到2050年二氧化碳凈零排放的目標。“這將使我們對鋰離子電池、燃料電池和電解槽的需求飆升,預計未來幾年將增長10至30倍。”文件稱。
盡管歐盟在電解槽制造的中間和組裝階段占據強勢地位,在全球市場占有超過50%的份額,但它在電動汽車所需的燃料電池和鋰離子電池方面嚴重依賴中國。
根據歐盟委員會的數據,2021年歐盟從俄羅斯進口了超過40%的天然氣、27%的石油和46%的煤炭。
韓國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去4年內,中國企業(yè)在歐洲的動力電池裝機占比持續(xù)提升,從2019到2022年分別為11.8%、16.8%、22.6%、34%。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yè)協會儲能應用分會則預測,中國企業(yè)的產品在歐洲戶用儲能滲透率有望從2022年18%提升至2025年56%,全球戶用儲能滲透率在3年內也有望達28%。
想擺脫依賴,歐盟也得加大補貼?
在歐盟內部,提出化解對華電池依賴的聲音并不是頭一次出現。
此前,歐洲清潔交通領域權威組織Transport & Environment (T&E)的一份報告預測,到2027年,歐盟可以結束對中國鋰離子電池的依賴。根據報告對電池制造商公告的最新分析,屆時歐洲有望生產足夠的鋰離子電池,以完全滿足國內對電動汽車和能源存儲的需求。
但是,除非歐盟加大對電動汽車供應鏈生產項目的激勵力度,否則承諾的投資仍可能輸給美國。
報告指出,屆時中國在電池組件領域的主導地位也可能被削弱。報告還發(fā)現,到2027年,歐洲對正極材料需求的三分之二可以在歐洲生產,F有和計劃中的正極材料生產項目包括波蘭的Umicore,瑞典的Northvolt和德國的BASF。
在電池金屬的精煉和加工方面,對中國的依賴也可能大幅下降。英國運輸與環(huán)境部預測,到2030年,歐洲50%以上的精煉鋰需求將來自歐洲的項目。這些公司包括德國的RockTech Lithium和Vulcan Energy Resources,以及法國的Imerys。關鍵原材料將來自國外礦山,或根據計劃中的《歐盟關鍵原材料法》直接來自歐洲項目,前提是它們符合高環(huán)境標準。
不過,報告指出,歐洲仍然需要大規(guī)模的補貼政策。受美國《通貨膨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為電池供應鏈本地化提供的稅收優(yōu)惠和其他補貼的誘惑,企業(yè)仍可能將計劃在歐洲的項目轉移到美國。
T&E汽車和電動汽車高級主管Julia Poliscanova表示:“歐盟將在2035年逐步淘汰內燃機,這已經刺激了大量投資。但《通貨膨脹削減法案》已經改變了游戲規(guī)則,歐洲需要拿出更多的錢,否則就有可能把計劃中的電池工廠和工作崗位拱手讓給美國。”
例如,去年12月,德國大眾汽車集團(Volkswagen Group)表示,大眾已開始在加拿大為其在北美的第一家電池工廠選址。這也將成為大眾集團在歐洲以外的首家電池工廠。
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奧利弗·布魯姆(Oliver Blume)當時表示,北美電動汽車市場正處于一個轉折點,大眾集團將利用這一歷史性機遇,致力于在整個北美地區(qū)的投資。同時,大眾集團的電池子公司PowerCo也宣布,將延長與比利時Umicore公司的合作協議,將原定于供給歐洲電池工廠生產的電池正極材料運往加拿大。
除此之外,歐洲汽車巨頭Stellantis NV和韓國三星SDI也在去年宣布,將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科科莫市建立電動汽車電池制造廠。工廠計劃于2025年投產,初始年產能為23GWh,目標是在未來幾年內增加到33GWh。
對于電池產業(yè)鏈企業(yè)的逃離歐洲舉動,T&E在這份研究報告中指出,歐盟應該通過聯合發(fā)債籌集資金,建立一個支持綠色技術的歐洲主權基金。這將為歐洲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并避免現金充裕的國家通過向企業(yè)提供慷慨的國家援助而把其他國家甩在后面。
Julia Poliscanova說:“在與美國和中國的全球競爭中,歐洲需要金融火力來支持其綠色產業(yè)。歐洲主權基金將支持真正的歐洲工業(yè)戰(zhàn)略。但支出規(guī)則需要簡化,這樣建造一座電池廠就不會像建造一座燃煤電廠那樣花費那么多時間。”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