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電池聯盟網 > 星聞 > 哲商 >

管中窺“象”:魯冠球的“造車夢”與“出海記”

時間:2017-10-27 11:14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彭蘇平
點擊:

  10月26日,打開萬向集團的官網,只能看到一片灰跡。首頁的訃告,悼念著這個龐大帝國的締造者。
 
  2017年10月25日12時,萬向集團創(chuàng)始人、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因病醫(yī)治無效,在家中逝世,享年74歲。
 
  這位在特殊時期創(chuàng)業(yè)的商業(yè)大佬,趕上了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熱潮,又因有勇有謀而避開了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衰落,并成功帶出了第一家上市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
 
  他把一個生產農業(yè)機械的小作坊,發(fā)展成了一家整車制造商。2016年,萬向集團年產5萬輛增程式純電動乘用車項目正式獲批,這意味著萬向成為國內第六家拿到獨立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yè)。
 
  盡管一向低調,但魯冠球的萬向集團,在整個家族以及“友系”的建設下,萬向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大象”:目前,萬向集團擁有員工超過4萬,總營收破千億,盈利超百億,旗下至少有4家A股上市公司,并“悄然”參股了2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
 
  初中畢業(yè)的魯冠球,和他科班畢業(yè)的后輩們,各有一套門路。產業(yè)經營和資本運作,既共同構建了這個龐大集團的“體”和“翼”,又分別烙上了兩個不同時代的印記。
 
  魯冠球的“造車夢”
 
  所有人都知道,一直以農民自居的魯冠球有一個“造車夢”。
 
  關于造車,他有無數直抒胸臆的金句被人們津津樂道,“勁爆”程度不輸格力的董明珠。“我會把萬向掙到的每一分錢都用來制造電動車。我會大量燒錢,直到成功。或者萬向崩盤為止。”
 
  今天的萬向沒有崩盤,但的確在造車的過程中燒了不少錢。
 
  成立早期,萬向曾經是個積極拓展業(yè)務的機械工廠。1979年左右,萬向前身的工廠業(yè)務涉及了農機、軸承、鏈條等各種產品,但這種多元化的發(fā)展方式,使得雛形期的工廠在資金和技術上都相當吃緊。
 
  那次,魯冠球下定決心把年產值達70萬元的“多元化”產品“出清”,集中力量生產汽車萬向節(jié),工廠也改名為蕭山萬向節(jié)廠。
 
  1994年1月,“萬向潮A”(即“萬向錢潮”,000559.SZ)在深交所上市。
 
  上市仿佛為萬向集團打開了資本的大門。2000年后,萬向集團先后控股了3家上市公司,分別為萬向德農(原名華冠科技,600371.SH)、承德露露(000848.SZ)、順發(fā)恒業(yè)(原名蘭寶信息,000631.SZ)。
 
  其中,順發(fā)恒業(yè)屬于借殼上市,萬向旗下地產業(yè)務已經全部打包置入其中,萬向資源有限公司持有順發(fā)恒業(yè)73.65%股份;萬向德農、承德露露則保留原有農業(yè)相關業(yè)務,一并歸屬萬向三農集團旗下,兩者分別由后者持股51.53%、51.2%。
 
  值得一提的是,農業(yè)是魯冠球個人很鐘愛的領域之一。他常常說,“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在他看來,汽車零部件領域競爭激烈,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另一方面,民以食為天,人們對食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隨著政策逐步到位,依托科技,現代農業(yè)商機巨大。
 
  這并非意味著魯冠球不看好汽車零部件市場了。恰恰相反,他在老本行中的野心不僅僅是“相關產業(yè)多元化布局”,而且是要成為一家“跨國新能源汽車公司”。
 
  在“站穩(wěn)腳跟”后,魯冠球和他的團隊果斷地“重拾舊山河”,將產品線從萬向節(jié)拓展至汽車傳動軸、減震器等零部件產品,同時借助資本的力量,打入國際市場。
 
  1994年,萬向美國成立。這個平臺讓萬向在整個產業(yè)鏈上的布局更為完整,早期便先后收購了英國AS、美國舍勒、ID、LT、QAI和UAI等多家海外公司,并在歐美地區(qū)參股了數十家公司,構建了一張覆蓋主流汽車生產市場的營銷網絡。
 
  對于萬向來說,造車始終是頭等大事,在官網的“產業(yè)視界”板塊,第一個便是“新能源產業(yè)”,既包括電池系統(tǒng),也包括新能源汽車。
 
  2012年,萬向投資1億美元與美國史密斯電動車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用于開發(fā)并生產電動商用車。2013年1月28日,萬向以2.56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最大的新能源鋰電池制造企業(yè)A123;2014年,萬向又收購了Karma混合動力汽車的制造商菲斯克汽車。
 
  然而這兩次收購都讓萬向飽受爭議,要么是背負了巨額債務,要么是缺乏核心技術,兩家企業(yè)均有“中看不中用”的嫌疑。
 
  對于外界質疑,萬向并不在意,繼續(xù)在資源整合方面發(fā)力。2015年7月,萬向錢潮與中國上汽合資成立了一家公司,致力于新能源汽車;后來,Karma與寶馬公司也達成合作伙伴關系,公司稱“將結合寶馬技術資源,在未來推出一系列高品質的、擁有最前沿技術的混合動力和純電動豪華汽車”。
 
  海外“遍地開花”
 
  1994年,時年23歲的魯偉鼎開始出任萬向集團總裁,成為浙江最早走向總裁崗位的富二代。此后,魯偉鼎通過萬向財務公司和通聯資本兩大平臺,“悄然”將各類金融牌照收入囊中。
 
  海外市場更是“遍地開花”。
 
  2001年,萬向美國公司拿下美國霍頓保險控制權;2003年,其又創(chuàng)建了“萬向制造基金”,通過貸款、發(fā)行債券、債權抵押等方式進行融資。此外,萬向美國公司也與花旗、美林等知名金融機構建立了合作。
 
  隨著收購項目增多,涉及的行業(yè)遍及多個領域,且次次出手不凡,這家背景為中國的公司引起了外界的注意,萬向美國公司總裁倪頻也逐漸成為焦點。
 
  倪頻與魯偉鼎同輩,是魯冠球的女婿,和魯偉鼎一樣,他是名校高材生,十分懂得如何運用資本的力量。
 
  但他對外界提出的“萬向式收購”概念不以為意,認為自己的投資“沒有戰(zhàn)略”,在接受采訪時,倪頻一直試圖給自己的投資方式找到合適的形容:用自有資金運作的產業(yè)私募基金、中美之間的“紅娘”等。
 
  直到現在,美國公司仍堅稱“致力于構建涵蓋歐美兩大洲的萬向汽車零部件市場網絡”,但是從它的布局來看,稱之為“一體化的專業(yè)投資平臺”也未為不可。
 
  實際上,坐擁數十億美元年銷售額的萬向美國公司從2008年之后便進入較頻繁的投資階段,據倪頻此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僅2008年-2013年,萬向美國在美國整體投資運作的項目額度總體已達數十億美元。
 
  相比于“創(chuàng)一代”們對實業(yè)的執(zhí)著,這些“二代”們身上更多是資本市場洗禮的痕跡。方太創(chuàng)始人茅理翔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2008年金融危機是一個分界線,金融危機之前,大家比較專注于制造業(yè);金融危機之后,很多江浙的企業(yè)家,感受到光靠實業(yè)是走不下去的,這種情況下,第二代企業(yè)家對金融資本的投入就開始加大。”
(責任編輯:admin)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電池聯盟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電池聯盟)”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
QQ:503204601
郵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歡
專題
相關新聞
本月熱點
歡迎投稿
聯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發(fā)送郵件時用@替換#
電話:010-53100736
在線投稿
企業(yè)微信號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