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凱立德發(fā)布了“股票發(fā)行認購公告”,小米科技旗下的兩家投資公司天津金星投資公司及其全資子公司天津順米投資包攬了全部700萬股約8400萬元的認購。這讓人們長吁一口氣——折騰了一年“造車”緋聞的雷軍,終于把鞋子踩進車聯(lián)網的“河里”了。
在Google與蘋果紛紛涉足車壇之后,科技圈的媒體就覺得,一向不甘寂寞的“雷布斯”也要出手了。
于是,小米不失時機地在4月1日拋出了“雷軍在中國車聯(lián)網商會上高調宣布正與某知名車企秘密研制小米純電動汽車”的故事,并由雷軍親自在4月5日的微博上辟了謠,還說“會持續(xù)專注在智能手機等核心業(yè)務上”。
在成功“摻和”了一腳特斯拉掀起的
電動車熱之后,被“涮”了一把的“米粉”們并不認為“小米造車”僅僅是一個愚人節(jié)笑話或者炒作手段,其背后必有文章。
通過“愚人節(jié)”的試水,小米以極低的成本,吸引了IT圈與汽車圈的興趣、還獲得媒體與商界人士為其熱心勾勒的商業(yè)模式,在“辟謠”后,雷軍還與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親切會面,更讓人對這出“商業(yè)劇”的下一季萌發(fā)了更多猜想。
讓小米公司現(xiàn)在真的就去“造車”,顯然是勉為其難的,它既無Google般深厚的技術研發(fā)實力、也無阿里巴巴龐大的市場份額,它有的是魄力十足的領導者和深諳營銷手段的團隊。通過對蘋果、騰訊、百度等公司的觀察,雷軍不難得出“車聯(lián)網是通向汽車業(yè)的捷徑”這一論斷。
對于車聯(lián)網的“新手”小米來說,地圖無疑是個比較直觀而且成熟的切入點。雖然國內持有導航電子地圖甲級測繪資質的公司有12家,但其中只有凱立德、四維圖新和高德較為領先,而連續(xù)8年領跑車載導航后市場的凱立德,在2013年將市場占比提高到了70%,霸主地位似乎難以動搖。
然而,在阿里巴巴全資收購了高德地圖,騰訊投資了四維圖新后,徹底改變了移動地圖領域的力量對比。
就在9月初,高德贏得了與特斯拉聯(lián)手,基于高德地圖自主采集的信息,共同支持特斯拉充電網絡地標信息的查詢和導航。盡管特斯拉等電動車的數(shù)量極少,利潤不可能有多大,但其廣告效應卻非一般車輛可比。
與此同時,入股近5個月后,騰訊正式與四維圖新推出了車聯(lián)網解決方案“趣駕WeDrive”。該產品整合了騰訊QQ車端體驗、QQ音樂、騰訊新聞、大眾點評、自選股、騰訊看比賽,以及四維圖新的趣駕導航、趣駕T服務等雙方資源。
盡管普遍認為“趣駕WeDrive”主要是向高德叫板,但從騰訊公司副總裁馬喆人言必稱“綁定車主”、“根據汽車廠商需求進行二次開發(fā)”來看,凱立德才是“躺著也中槍”啊。
其實,凱立德也一直在尋找移動互聯(lián)網公司投資,否則難以奪回地圖市場的主動權,更別提巨頭林立的車聯(lián)網戰(zhàn)場了。在與百度“談崩”之后,凱立德似乎更為急切,只不過把目光轉向了非“BAT”陣營。
目前有媒體猜測,小米與凱立德的合作,很可能不會超出小米手機預裝凱立德導航的形式;但如果想通過小米手機用戶群來推廣凱立德導航,怕是會超出“米粉”對價格的承受能力。反而是“小米車載盒子”這樣的產品,更符合雷軍的胃口。與四維圖新、高德不同的是,凱立德的“優(yōu)勢”是專做導航、廠商基礎牢靠、口碑良好。所以,小米借助凱立德成功“上車”的好處看起來更大一些。
實際上,這兩年小米嘗試讓WIFI盒子“上車”,雖然暴露出來許多性能上的不足,仍不失為有益的嘗試。但能否憑借地圖介入車聯(lián)網、進而通過車載智能系統(tǒng)在汽車領域站穩(wěn)腳跟?雷軍還只是邁出了第一步。
對了,順便說一句,曾否認“造車”的雷軍,已經開始做自行車了。四個輪子的不好整、兩個輪子的還不好搞嗎?興許,總是板著臉的凱立德,正需要“雷布斯”來幫忙玩一票High的呢? (責任編輯:admin)